热热热!人类活动加剧的温室效应已使气候风险显著增加。
01
从民国起,地理学家、气象学家竺可桢耗费数十年,查阅了海量古籍文献,发表了《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》等文章,将历代气温变化制成了著名的曲线图——竺可桢曲线。
他提出:“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,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代,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摄氏度左右;在那以后,有1~2摄氏度的上下摆动;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(殷末周初)、公元400年(东晋)、公元1200年(南宋)和公元1700年(明末清初)时代;汉唐两代则是比较温暖的时期。”
02
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麞、竹鼠等亚热带动物化石,河南殷墟发现的象、水牛骨骼,均印证了当时黄河流域的温暖湿润。
《诗经》中多次提到梅(如《秦风•终南》“有条有梅”),而如今梅树在黄河流域已难存活,表明气候带北移。
唐代年均气温比现在高1℃,长安冬季罕见冰雪,皇宫种植的柑橘、梅树可结果。
展开剩余70%杜甫《夏日叹》中曾描述“飞鸟苦热死,池鱼涸其泥”,白居易诗中也提到“九江地卑湿,四月天炎燠”。
唐宋史书上常有“大热,人多暍死”之记载。
03
宋代才女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,于建炎三年(1129)六月,急奔南京觐见皇帝赵构。因暑热患疟疾而死,年仅49岁。
陆游《苦热》将五月高温比作蒸笼:“万瓦鳞鳞若火龙,日车不动汗珠融。无因羽翮氛埃外,坐觉蒸炊釜甑中。”
杨万里《初二日苦热》形容五月河水被晒成热汤:“日光煮水复成汤,此外何处能清凉?掀篷更无风半点,挥扇只有汗如浆。”
南宋嘉定八年(1215):“五月大燠,草木枯槁,百泉皆竭”,江淮地区“杯水数十钱”,渴死者无数。
04
明代成化十六年(1480)二伏天,暑热难耐,燕地皆赤日,顺天府各县均有病暍者,唯大兴、宛平居多,毙命者百余人。
万历大旱(1585—1590)持续6年,波及十余省,导致“赤地千里,饿殍盈野”,疫情蔓延。
清代康熙十七年(1678):“六月炎暑,自京师至关外热伤人畜甚重”。
05
古代最热的一年为1743年(乾隆八年)。当时,法国传教士宋君荣用酒精温度计实测,北京7月25日气温达44.4℃,为史载最高纪录。
“土石皆焦”“桅顶流金”……土壤焦化、城墙瓦片晒裂、金属熔化等极端现象被地方志记录。
高温导致北京近郊上万人死亡,天津、河北、山西等地也出现大量中暑和渴死之民。
乾隆帝为此写下《热》:“展转苦烦热,心在黔黎旁。”他不得不下罪己诏,并从国库拨款赈灾。
发布于:北京市联丰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